首页 > 最新动态 > 保定产业新亮点 | 从“中国胶卷”到“中国膜法”,乐凯三次创业书写民族工业“韧”性样本
最新动态
保定产业新亮点 | 从“中国胶卷”到“中国膜法”,乐凯三次创业书写民族工业“韧”性样本
2025-08-151

□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刘赛 见习记者 王玲珑

平板显示器用光学级聚酯薄膜精密涂布生产线建成,填补了国内空白。尹培军 摄

8月8日,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彩色胶卷正从生产线缓缓下线。那句经典的“色彩迷人有乐凯”,瞬间穿越而来。

“停产13年后再回市场,这款复刻经典款的彩色胶卷一上架就成了爆款!”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焱笑着解释,如今国潮风劲吹,不少年轻人喜欢胶片的复古感觉,胶卷消费正成新潮流。

乐凯展馆里陈列的老式相机、老式胶卷。保定日报记者 刘赛 摄

在亿万国人的心中,正是有了乐凯,记忆里的色彩才明媚几许、深刻如初。

从最初的黑白电影胶片,到后来的乐凯彩色胶卷;从暗室银盐承载国家记忆,到反渗透膜净化工业污流;如今,乐凯又在钙钛矿中筑梦追光点亮未来。回望一路走来的67年,乐凯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强不息,以三次波澜壮阔的转型跨越,用创新之光照亮成长之路,书写了一部民族企业不断直面危机、转危为机的创新纪实史。

乐凯前身——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开工建设报纸消息。受访单位供图

这家从胶片厂蝶变的新材料先锋企业,以自身传奇印证:传统工业的生命力,不在温室绽放,而在时代变革的熔炉中百炼成钢。

以“韧”开路:三次创业勇立时代潮头

乐凯乳剂实验室。受访单位供图

回溯乐凯的发展轨迹,每一步都镌刻着突破与坚守。

岁月的指针拨回到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电影放映网与电影工业的决定》,确定在中国建设一座电影胶片厂。

1958年7月1日,作为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新中国第一家电影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在保定西郊一亩泉畔奠基,这就是乐凯的前身。

电影胶片属于感光材料,对水质和水量要求很高,一亩泉完美契合了胶片厂的需求。

奠基当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挥毫题字:“电影是艺术的机械化,它的教育功能很大,能自行制造胶片,犹如能制造火箭。”

郭沫若题词。受访单位供图

在万千殷切期许中,一段民族工业的壮阔史诗就此起笔。

于外,技术遭到封锁;于内,设备资料急缺。

彼时,24岁的江南姑娘邹竞刚从前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毕业,怀揣一箱专业书籍踏入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她未曾预料,自己将与这家初创企业并肩,共同改写我国民族感光材料工业的历史。

1964年国庆节,电影《兵临城下》在全国范围内公映。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标志着新中国开始使用自己研制的黑白电影胶片,见证了乐凯品牌的崛起。

1965年9月23日,保定电影胶片厂一期1亿米项目建设完成正式投产。新华社当日播发消息:“我国不能生产电影胶片的历史从此结束。”

随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的国防“99胶片”在这里生产,赋予了中国航天遥感一双自主的“火眼金睛”,彰显民族工业在封锁中挺直腰杆的硬气。

1968年,中国第一部用彩色电影胶片制作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发行,所用胶片正是乐凯的杰作。

1970年,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成功发射,播放《东方红》乐曲的磁带,也是由乐凯研制 。

这一系列成就,让乐凯在国内感光材料行业站稳了脚跟,成为了民族工业的骄傲。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彩色摄影热潮涌动。

1985年,邹竞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次年,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Ⅱ)正式投产,中国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彩色胶卷,击碎了中国十年内研制不出彩色胶卷的魔咒,一举打破洋胶卷一统天下的局面。

“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绝不能长期依赖进口彩色胶卷。我一直坚信,中国人既然能自力更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也一定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与世界名牌媲美的彩色胶卷。”邹竞的话语掷地有声。

技术优化的脚步从未停歇,乐凯BR100彩卷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大放异彩。《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记者首次使用国产彩卷拍摄,整版刊登的开幕式盛况彩色照片,不输进口彩卷的品质和亲民的价格,让乐凯彩卷名声大噪。

红色乐凯顽强崛起,与柯达、富士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将高高在上的进口胶卷价格拉低了30%。1998年,乐凯胶片成功登陆上交所。

然而,新世纪数码浪潮下,胶卷销量以每年20%-30%的速度下滑,胶卷面临黯然退场危机。

“核心技术不是枷锁,是船桨!”乐凯决策层依托自身“成膜、涂层、微结构”三大核心技术进行新产业布局,乐凯开始全面向新材料领域转型。

以“创”破局:从“黑白胶片”到“钙钛追光”,紧扣国家战略不断技术跃迁

乐凯光学膜。受访单位供图

大唐国际保定热电厂的水处理车间里,一组组膜组件正在工作。浑浊的中水穿膜而过,化作清澈的工业用水——这是乐凯自主研发的反渗透膜,脱盐率稳定在98%以上,性能比肩国际巨头,价格却砍去近三分之一。

“膜材料和胶片的核心技术相通。”中国乐凯研究院副院长纪雪梅介绍,乐凯在胶片领域积累的三大核心技术,正是生产高性能分离膜等新材料的关键。

以“中国芯”打破技术垄断,是乐凯的破局密码。

在乐凯研究院的展柜里,新旧产品的对比令人震撼:左边是1958年的黑白电影胶片,厚如纸张,右边是2025年的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柔如蝉翼。

这种跨越背后,是几代科研人员的接力奔跑:邹竞院士团队以平均三年更新一代的速度接连开发出三代乐凯彩卷,王铁彦团队昼夜奋战,在显微镜下查看每层仅十几微米厚的彩卷,张宏伟团队为0.05微米的精度差进行上千次试验。

依托核心技术,乐凯开辟创新发展之路——2006年进军平板显示用光学薄膜;2007年热敏磁票支撑新一代铁路客票系统;2008年保定乐凯光学TAC薄膜生产线投产,跻身全球仅7家具备该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之列。

如今回望,热敏磁票虽随电子客票退场,但乐凯TAC膜恰迎国产化浪潮,反渗透膜正打开水处理新局。

市场环境变化多端,乐凯便主动识变、应变,让每一次蛰伏,都迎来下次重生——敏锐洞察市场需求,大刀阔斧布局;以科技创新勇立潮头,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乐凯构建“研究院—研究所—产品线技术组”三级研发体系,研发投入强度常年超3.5%,高于保定全市平均水平。

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2012年柔性树脂版、PCB胶片生产线竣工;2016年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携手苏州实验室,围绕高性能分离材料联合攻关,整合尖端技术与产业化经验,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发展。如今,乐凯光学膜、胶印版材、胶片功能影像材料荣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全球领先,新产品收入占比已超60%。

3个国家级单项冠军、260余项国标行标、900余项专利、300余项科技奖励……紧扣国家战略,勇闯技术“无人区”,新质生产力在乐凯敢为人先的布局中蓬勃生长。

以“变”跨越:传统工业企业转型的“乐凯样本”

2011年,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重组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的严谨+市场的灵活”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几年后,答案写在成绩单上:2016年,乐凯医疗通过“税后净利15%重奖骨干”的机制,利润一年实现近3倍跨越;乐凯华光与民企组建的华福科技,一年间产值从3亿冲到5亿,在产业链延伸上迈出坚实一步。

免冲洗版材“曝光即印刷”,让刺鼻药水味成为历史;AI视觉检测精准剔除瑕疵,废品率大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政策助力是“关键一跃”。

从乐凯起步之初,保定就发出响亮的号召:“全市人民和各兄弟企业单位,都要把支援这个新建工厂的建设,当成自己的光荣任务。”

多年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全方位支持乐凯产业发展,多次把乐凯的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召开重点项目座谈会,指出要举全市之力做好乐凯项目服务保障工作,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畅通人才输送渠道,通过“编制周转池”,为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将乐凯的主导产业纳入全市“7+20+N”现代化产业体系。

市发改委、竞秀区政府“以需促研”,梳理全国8家重点能源央国企旗下708家火电厂,组织对接会,协调搭建反渗透膜应用场景。

当前,乐凯以产业变革为主线,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重组优化感光材料、加快发展光电材料、梯次布局双碳材料”的总体思路,构建传统产业与战新产业协同联动的新发展格局。

如今的乐凯,身影遍布生活角落:液晶屏里的光学膜、医院的医用胶片、外卖餐盒的高阻隔膜、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隔膜…… 从记录历史的胶片到驱动未来的新材料,乐凯的故事恰是中国工业的缩影——在封锁中点燃炬火,于浪潮里校准航向,向未知处勇闯新路。

乐凯的奋力突围证明:唯有保持战略定力,砥砺坚韧之志,经得起转型阵痛,克服迟疑观望,方能以创新之光照亮民族工业的新征程。在乐凯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民族企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性。这,正是新工业群体最动人的模样,也是我国工业在转型升级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生动写照。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


南北绿茵共舞,快乐足球出圈
全国文明村镇唐县长古城镇——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
信仰铸丰碑!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浩气长存山河间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